当代大学生不良的人生追求和对社会需求的沉淀性认识导致了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与现代社会的期望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偏离,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一)追求高分和证书,忽视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优秀的学习成绩是父母的唯一期望,因为它是获得一个好工作的前提和必备条件。这样的意识观念至今还影响着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他们沉浸于书海,却寡言少语,缺乏甚至逃避与他人交流沟通,不注重甚至不会自我修饰。当他们走向社会时,展示的只是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各种证书,返回的却是用人单位的叹息声。
(二)个性张扬式的人际关系冷漠
信息社会有两大标志,一是时尚,二是网络。竭力追求各种时尚的大学生在刻意雕塑与众不同的个性表现:金黄色的头发,嘴里说出难以理解的话语,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情绪等,这就都导致了他们“鸡立鹤群”。网络已不再仅仅是操作工具,而是某部分人的生活必需品,他们将时间和情感寄托于虚拟的社会中。
人的发展应建立在现实中的人与人互动的基础上,但有的大学生沉醉于那种虚假的满足感中,他们的人格和交往模式也被那种虚拟环境模糊化了。当回到现实中时,他们都是发号施令者,都要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可得到的回应仍是自我的“高高在上”,难于融进到群体之中,阻碍了组织团队的建设。
(三)个体文化与组织文化的偏离
文化是人类与社会不断相互作用而积淀的结晶,它具有一定的传承性。但在信息社会时期的社会变迁、阶层流动、文化交流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大学生新新人类文化。他们缺乏社会所期望的勤俭、纯真和理性,更多的是自以为是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这样的大学生很难建立可信度,很难构建共同价值观体系,也难以获得认同感。
学生编辑:李明璇
审核:张泽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