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前记
“乡间初夏,四野麦陇青青,遥望村落,人家烟树,俱于沈寂清静之中,呈出乡间生活之自然趣味。闲尝漫步其间,觉田园之一草一木,鸡犬之一吠一鸣,童叟之一簑一笠,无在不与都市异趣…”这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民主主义者和思想家李大钊同志笔下初夏的故乡,寥寥数语,尽显大钊同志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与怀念之情。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大黑坨村,就是李大钊同志出生、少年成长的故土家园。在这里李大钊同志奠定了他少年立志报国的思想萌芽,也留下了他传播新文化、点燃革命新火种的红色足迹。
为追寻革命先辈足迹,感悟革命先烈精神,更好地了解李大钊同志有关爱国主义、心系人民的思想精神,zoty中欧体育平台“感怀峥嵘岁月 厚植红色文化”暑期社会实践·红色记忆队来到了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李大钊故居。
李大钊故居始建于1881年,由李大钊大祖父李如珍设计建造。故居坐北朝南,成长方形。高阶台、黑大车门,丈高的十字花墙和青砖院墙,无不在古朴与淡雅之中向人诉说着院墙内曾经的殷实。院落是分为三进的宅院,大门、后门两侧与厢房、正房之间是用一丈高的花墙眼儿封顶的青砖墙未砌而成。主房、配房、院墙,高矮匀称;大门、二门、后门,错落有致;三院一体,层次清晰。
正对大门,一尊李大钊半身铜像矗立在前院,仿佛透过时空在看今日之中国是否变成如他描绘的青春之国家,左侧入党誓词和党旗在阳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辉,彰显着不惧风雨之摧淋、不畏狂涛之荡激的中国共产党人英勇底色。前院东厢房是李大钊的大伯父教私塾用的学馆,西厢是个碾房,安放着一盘用来碾米压面的大石碾与两方碑文。碑文上的文字俊逸潇洒、力透纸背,却被摩挲的圆润光滑,听讲解介绍这是李大钊父亲去世后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印记,也许就只有那么一方石碑,李大钊或许不止一次地前往观摩。
跨过二重门,便来到中院。首先映入队员们眼帘的是东、西厢房前两棵茂密的丁香树。抬头望去,早已高过屋脊的丁香树,主干已枯断,却从根部旁逸出几根粗壮的枝条,恣意张扬、叶片葳蕤。李大钊一生酷爱丁香花,东厢房前这一棵便是年幼时期的李大钊亲手所栽种。百年过去,丁香树仍苍劲有力、枝叶繁茂,而李大钊的一生正如这丁香般,勤奋勤恳、高洁谦逊。
走进东侧有三间厢房,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就诞生于此房的北间屋,室内摆放着板柜、掸瓶、座镜等,是李大钊母亲周氏娘家陪送的嫁妆。厢房的南间是两间一明的格局,摆放着李大钊祖母和母亲使用过的一架织布机,供奉着李大钊祖先及父母牌位的祖先龛。
东厢房的北侧就是东正房,是李大钊长期居住过的屋子。正对门口的墙壁上悬挂着的,正是李大钊和夫人赵纫兰各自的照片。室内的陈设基本上保持了原貌,摆放着李大钊祖父留下的桌椅、板凳、顶箱立柜等家具和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娘家陪送的嫁妆。这简单简朴的生活正是李大钊生前所倡导的“衣食宜俭其享用,戚友宜俭其酬应,物质宜俭其销耗,精神宜俭其劳役”的真实写照。
屋内最属珍贵的,当是一把藤椅,是李大钊在北大担任图书馆主任时用过的。看着这张藤椅,一个“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身影似乎就在队员们眼前。
西半院同样有三间厢房及与东半院相连的三间正房,当时为李如璧一家居住,现如今在里面布置的是“李大钊与故乡”的展陈。
过正房是后院。一抹十字花墙眼的青砖墙把后院从南到北分为东西两院。两院各有样式相同的后大门。东院有两间东厢房和两间敞面棚子。东厢房本是李家的粮仓,由于清静也兼作了李大钊幼年时的学习的地方,李大钊童年时常在此读书、写字、作文章,故此房也称大钊童年的书房。
故居感悟
大钊精神铸就了民族之魂,大钊形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走出故居,再回望李大钊的半身雕像,队员们深深感受到大钊精神作为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为我们树立了怎样的光辉榜样。
如今,大钊精神已经成为积淀下来的精神内核,让师生永远铭记李大钊同志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的壮丽篇章;为把前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永远推向前去而勤勉敬业、发奋学习、不懈努力,让大钊精神在我们身边永远熠熠闪光!
来源:zoty中欧体育平台团总支